新时代基层组织文明单位创建之我见
http://www.xxnet.com.cn 时间:2021-03-27 9:8:14 湘西网 我有话要说
吴利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,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,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,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不断提升,爱国主义、集体主义、社会主义思想广为弘扬,崇尚英雄、尊重模范、学习先进成为风尚,民族自信心、自豪感大大增强,人民思想觉悟、道德水准、文明素养不断提高。 如今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,对新时代公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。对于基层组织而言,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以落实《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》为契机,科学分析新时代公民精神文明建设新要求,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公民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要求,培根铸魂,守正创新,坚持文明创建的导向性、实践性和引领性,积极开创工作新局面。 一、坚持正确的导向性 基层文明创建活动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在价值观念上的最大公约数,它包括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、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和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。要将国家价值目标、社会价值准则和公民价值规范,有机融入文明单位创建各方面、全过程,更好发挥出导向作用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,开展基层文明单位创建活动,可组织开展“文明科室、文明职工、文明家庭”评选,道德讲堂,学习宣传道德模范、身边好人、“最美奋斗者”等活动。这些系列活动的开展,突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将国家价值目标、社会价值准则和公民价值规范,有机融入到具体的人和事之中,积极发挥榜样的作用,弘扬正能量,易于接受,便于学习,见贤思齐,有效改善单位文明氛围,促进干部职工文明素质的整体提升。 二、坚持群众的实践性 在基层组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中,群众既是受教育者,又是教育者。要注重激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,及时总结典型经验,形成对新时代公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,突出群众性、实践性、可操作性,设计群众便于参与、乐于参与的渠道载体,为深入开展基层及时文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。 基层组织在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中,坚持为了群众、相信群众、依靠群众的原则,强化实践,知行合一。可结合民族传统节日,如中秋、重阳等组织开展“我们的节日”活动;也可结合本地实际,组织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进机关、校园、企业、社区、农村及家庭活动;还可组织结对共建文明新村,开展移风易俗、树文明乡风,拒绝封建迷信、聚众赌博、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宣传教育活动。活动中坚持群众的主体地位,集思广益,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,寓教于乐,让群众充分参与其中,润物无声,在实践中逐步提升文明素养。 三、坚持风尚的引领性 基层组织文明创建要以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为目标,引领风气之先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只有站在时代前沿,引领风气之先,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发挥更大威力。当前,社会上思想活跃、观念碰撞,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,我们要审时度势、因势利导,创新内容和载体,改进方式方法,使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充满生机活力。”这是公民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一切工作都要聚焦这个目标,不可偏离。要立足实践发展、突出问题导向,明确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要求,创新工作机制,推动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。 基层组织在文明创建活动中,可组织开展讲文明新风、扶贫济困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,殡葬改革,开设家长学校,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等活动。在活动中不断深化对时代新风尚的丰富内涵、时代特质、根本要求的认识和理解,努力推进公民精神文明建设,切实担负起引领新时尚的重要职责。 开展基层组织文明创建是一项长期而紧迫、艰巨而复杂的任务,需要久久为功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。“人民有信仰,国家有力量,民族有希望。”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持之以恒,开拓创新,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,在贯穿结合融入上见真章,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内化于心、外化为行,使之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动自觉。既要靠教育倡导,也要靠群众积极参与和创造。要针对精神领域的突出问题,突出时代新风尚的引领,建立常态化机制,筑牢理想信念之基,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、见贤思齐、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。
(稿源:湘西网-团结报)
(作者:吴利民) (编辑:杨思思)
|
全民记者百姓故事 |